1、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后,有些家长或多或少的知道以强制,打骂的方式不仅没有用,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所以也会跟孩子说:孩子来,跟妈妈说一下你想法,妈妈和你好好沟通一下。往往能坚持住几分钟,一旦跟孩子聊的稍微久一点,“孩子怎么有这么多不正确的想法,必须尽快纠正,否则很可能就走弯路呢”的想法迅速涌入大脑,一下又回到主动控制型的状态对孩子进行“必须”“是”的教育。孩子一旦对爸妈的沟通方式心灰意冷,就不会再有跟父母说心里话的意愿。
2、有些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候,就会揪住孩子的问题反复念叨,孩子为了逃避这种唠叨,有的采取敷衍的方式,以口头的应和来终止父母的碎碎念,虽口头承诺”好”,却不是真心的认识到问题在哪,一旦反复犯错,父母又会觉得孩子不讲信用,出尔反尔,孩子又觉得父母步步紧逼,亲情关系陷入了一个恶心循环。有的孩子在觉得父母唠叨的时候更采取直接出走的方式以逃避这一不愉快体验。反复性的唠叨往往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尽量点到为止。
3、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当他犯错误的时间,最忌讳父母把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时候都翻出来,经常听一些孩子说:我跟我妈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她总是把几百年前我做过的事情都搬出来,到最后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问题在争论,比起和我心平气和的交流对错更像是在给我列十宗罪。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又引发一次冲突矛盾。
孩子到青春叛逆期的时候,由于独立性意识的逐渐完整,渐渐摆脱了以往凡事听父母言的乖乖孩形象,社交圈的扩大,也势必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一旦孩子有问题出现的时候,父母应明白这个是会发生在很多孩子身上的而不是仅仅在自己身上孩子,从而减少紧张焦虑感以更理性的态度来引导孩子走出叛逆期。比起古板的打骂说教式教育,多陪陪孩子,多带孩子接触一些正能量的事情,以样说样对孩子进行暗示性引导更能事半功倍。